IP剧影联动,如何双向赋能?| 鲜见
这是鲜喵的第 1834篇吐血原创
剧/影互改想拍好,剧本、耐心缺一不可。
2017年,剧版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大爆,可是年中的影版却未能达到同一热度,即便由奥斯卡提名摄影师执导,也救不了票房和口碑。
2016年的影版《七月与安生》爆冷拿了不少奖,豆瓣评分7.6。三年后同名网剧上线,评分人数从570000降到7000,评分低至4.0。
可见,同样的故事,即使先有高热版本,也不代表后续的改编质量在线。
当然,只要踏踏实实改编爆款,并非没有拍出好戏的可能。
以两版《将爱情进行到底》为例,2011年的影版,可以看做1998年剧版的延续。两部作品口碑相差不大,后作的热度反倒有所提升。
图自豆瓣
所以影响剧集/电影互改,除了二者本身的创作逻辑不同,创作初心和能力也是决定质量的关键。
那上周官宣的电影版《爱很美味》,如果想延续之前的黑马成色,还要看制片公司和导演陈正道,究竟有没有耐心和匠心。
2018年,剧集/电影互改引发了不小的讨论。
彼时,全年亏损11亿的华谊兄弟,公布了《集结号》《私人订制》《老炮儿》《芳华》等一大批电影的剧版制作计划。
改编自电影《中国合伙人》的剧集《合伙人》,《重返20岁》同名剧集也相继上线,加上开机的剧版《七月与安生》,电影翻拍剧集成了市场主流。
图自豆瓣
该趋势的出现,离不开市场行情。
产业下行中,制片公司共出奇招,改编有一定知名度和质量的电影IP,成了规避风险的良药。
从商业角度出发,剧集/电影互改,和IP改编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在其他赛道证明自己的品质和受众规模后,扩大市场、利益最大化的产物。
从创作本身出发,相较小说改编,剧/影都是根据剧本拍摄,改编难度较小,并且双方有成片、票房/播放量可供参考,可以依此进行调整。
加上当时网剧精品化后,双方的人才和技术壁垒几近于无,所以二者的互改成了必然。
回顾双方互改的历史,不乏优质作品。
譬如2010年的剧版《神话》、2016年的剧版《致青春》,两部作品在保留原作故事和人物的同时,不突兀的融合了新情节和人物,加上爱情、青春题材的作品,改编空间和观众接受度更高,最终起到了1+1>2的效果。
图自豆瓣
改编严歌苓同名小说,有电影版《金陵十三钗》在前的《四十九日·祭》,更是在导演张黎的加持下,获得豆瓣8.4的评分,算是互改的佼佼者。
不过互改虽有益处,却也“暗藏杀机”。
因为二者的内容体量、创作逻辑、受众群体截然不同,对创作者和制片方都是巨大的挑战。如果保留原班底,导演、编剧可能适应不了另一种形式,如果更换主创,不但那味儿容易没了,观众恐怕也接受无能。
宋方金就曾坦言:“影改剧虽然由来已久,但弊大于利。”
在烹小鲜(pengxx01)看来,弊端大致体现在三方面:
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创作初心。和原创内容不同,互改作品大多建立在成功前作的基础上,粉丝的期待也是新作的压力,稍有不慎,就容易失去第一批观众,导致口碑崩盘。
同时,操控这类项目的制片方,很多以“蹭热度、炒冷饭”为开发初衷,落到创作者手里,自然失去了改编的时间和资金支持,生产佳作就成了无稽之谈。
其次是改编后节奏的不可控性。剧版《无间道》三部曲2016年上线后,热度始终提不上去,除了卡司不强,没有原版电影明快的节奏感,或许才是原因所在。
最后回到观众本身。长期以来,二者观影方式和价格的差异,让观众在观赏两种作品的心态上有所差异,观众本身的诉求也大不相同。
加上二者的故事体量和内容密度差距不小,所以即便内容本身质量上乘,也容易失去市场的青睐,《四十九日·祭》本可以有更高的热度。
《四十九日·祭》剧照——图自腾讯娱乐
基于以上几点,影/剧互改承担着不小的风险,失败概率也偏高。所以在网剧精品化带动的行业升级后,该趋势声势渐微,制片方也主动降低了这类作品的投资规模,互改作品逐渐向小众、粉丝向发展。
虽然大环境变了,但也不乏《爱很美味》等立志改编成其他形式的作品。
和剧版《神话》《致青春》相似,爱情、生活题材的《爱很美味》有更灵活的改编空间。导演陈正道本身也是电影人出身,所以相比之前的为改而改,影版作品成功的概率更高。
宋方金也认为:“影改剧虽弊大于利,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,它可以作为原创故事的一种补充存在。当然在创作过程中,选对剧本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第一步。”
如此看来,影/剧的联动想出好作品,找好形式和选对剧本缺一不可。
所谓找对形式,可以参考美剧的相关经验。
美剧市场虽有大量同名的电影/剧集,但翻拍屈指可数,大多是借用电影的世界观,推出新的故事和人物。
如《西部世界》《尼基塔》《十二猴子》《神盾局特工》《超胆侠》等,除了背景和设定与原作一致,剧情、人物联系极小。
这样既能利用影版的IP与情怀,还规避了观众挑剔的情绪。
《神盾局特工》海报——图自豆瓣
不过想做好衍生,直接考验国内编剧的水准。美剧之所以能灵活操作,得益于季播剧的形式和模式,哪怕有大IP加持,收视率达不到要求一样被砍,倒逼创作者拿出更好的作品,吸引观众眼球。
而国内传统的制作模式,好坏都是一锤子买卖,所以想真正玩转衍生,还需要整体工业水平的发展。
简言之,形式只是外壳,好的作品,还是要回到内容和故事本身。
随着内容升级与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,当下的市场环境中,一心逐利的互改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,反倒是一批青年创作者,根据观众的需求,重新开发互改作品。
可以视作影/剧互改的2.0时代。
新时代下,互改或许将改头换面,彻底杜绝蹭热度、炒冷饭的现象。而是从内容生产出发,根据不同形式、类型、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创作。
当形式和噱头不再重要,内容也就有了开花结果的土壤。
招募令
国内首档明星茶类故事文旅大型纪录片招募令
挖掘真实茶人故事,摒弃传统纪录片乏味,让纪录片真正走近年轻人
明星新老茶客带队,中国网全程报道,铸造高品质纪录片IP系列打造
诚邀有相关需求的品牌、政府、茶商,相关商务团体、个人加入其中!
联系电话:15101064324
微信:15101064324